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明確提出,2005年"兩控區"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減少20%,控制在1053.2萬噸以內。2000年"兩控區"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316.4萬噸,其中火電廠排放637萬噸。當時的估計是,到2005年"兩控區"二氧化硫產生量將達到1410萬噸。然而,近年來電力建設的火爆帶來的二氧化疏排放量劇增,卻是始料未及的。形勢不容樂觀
"今年很難實現'十五'計劃所要求的二氧化硫總量控制目標。"面對筆者,國家環??偩治廴究刂扑敬髿夂驮肼曃廴究刂铺幪庨L汪鍵并不掩飾其工作的難度。
國家環??偩值慕y計數字表明,去年"兩控區"二氧化硫排放量已達2255萬噸,其中大部分是電廠的"貢獻"。拿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國之首的山東省來說,按照"十五"計劃,其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標是93萬噸,而去年僅該省火電企業就排放了89.5萬噸二氧化硫。
據汪鍵介紹,"十五"期間國家安排了279個二氧化硫減排重點項目,其中老電廠脫硫項目137個。但直到去年年底還有46個項目遲遲不動,遭國家環保總局通報批評。"到目前為止,這46個項目都完成了可研報告,今年都要開工。"汪鍵透露。"十五"期間具備脫硫條件的電廠有2000多個,除137個重點項目由國家環保總局監管外,其他都歸各省市負責。五大發電集團動作非常大,華電集團還專門成立了環保部,今后幾年脫硫投入將成倍增加。目前山東、浙江都在加大治理力度,北京和上海還要在2006年實現電廠100%脫硫。市場充滿矛盾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信息,到2004年年底,全國約有2000萬千瓦裝機的煙氣脫硫設施投運或建成,約3000多萬千瓦裝機的煙氣脫硫設施正在建設。預計在未來10年內,有3億千瓦裝機的煙氣脫硫裝置投運。汪鍵解釋,這數據中新建機組大約兩億多,要進行脫硫改造的老機組超過8000萬干瓦。即使按照每千瓦200元的造價寸算,未來10年電廠脫硫市場規模也要達到600億元。不過,這個看起來輝煌的市場落到現實中卻有些變了味道,脫硫產業的第-個環節就矛盾重重。
由于安裝脫硫設施一次投入高,許多電廠對此沒有積極性,有的甚至寧可接受罰款。對此,國家從
產業鏈條被扭曲
處于電廠脫硫產業鏈條上游的設計、制造企業,幾乎都發現自己陷入一個“怪圈”:訂單接得不少,可是利潤卻在一點點攤薄,就連行業龍頭凱迪電力,盈利能力水平也在低谷徘徊。該公司市場部人士道出其中原由:“一方面原材料價格猛漲,另一方面是低價競爭。一個項目招標,一群公司都去相互壓價。業主當然選報價低的,最后的價格都到了做一單賠一單的地步,中標的公司往往偷工減料。這質量能好得了嗎?”
由于都對電廠脫硫市場看好,大大小小的相關企業如雨后春筍猛般增至目前的200家左右。有些企業投機心理嚴重,引進國外的技術去低價承攬工程,攪得行業里烏煙瘴氣,引發一連串反應:行業整體盈利水平下降,許多設備運行中出現問題,也加劇了電廠對國產設備不看好寧可高價進口的傾向,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積極性受挫。一場混戰下來,國外公司倒成了惟一的贏家。國電環境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朱法華擔憂,現在行業內盲目、重復引進技術現象嚴重,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外脫硫公司的技術在國內可以賣給十幾家企業。除了獲得幾十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之外,國外公司還要從技術受讓方承接的工程中提成。朱法華感慨:“這種事情現在沒有人管哪!”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脫硫工藝是60萬干瓦機組,但國內不具備。朱法華介紹,實際上,國內已經實現了從5萬千瓦到30萬千瓦機組脫硫的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安裝,即便一些核心關鍵部件如噴嘴,“也可以不進口,不過使用壽命比國外的短些”。國電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承接的太原第一熱電廠30萬干瓦機組脫硫工程,自主化率就達到了100%。即使如此,許多脫硫企業抱怨電廠還是不肯用國產技術設備。難承未來市場之重
國家發改委
如此扭曲的產業鏈條,何以承受未來巨大的脫硫市場之重?
實際上,早在2000年,國家經貿委就曾發布過《火電廠煙氣脫硫關鍵技術與設備國產化要點》,其中的目標已經實現?!兑庖姟芬蝗缂韧刂С忠慌鸁煔饷摿蜿P鍵技術與設備本地化示范項目,以提升其本地化率。銀河證券研究員鄭錦斐認為,《意見》只是一個信號,預示著國內脫硫產業正醞釀一次大洗牌,這也是脫硫產業步入良性發展環境的必經過程。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