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氣產業化究竟有多遠?
煤層氣,這一最具利用潛力的清潔能源,以告別井組試驗、跨入大規模商業開發的昂揚姿態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小步與一大步
與以往分散的區塊開發不同,此次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在山西沁南346平方公里范圍內開發的鉆井群將分三期完成,共建井909口,已從該地區獲取的754億立方米的探明儲量為基礎,其可采資源總量,相當于一個大型規模的天然氣田。
我國開采利用煤層氣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從高瓦斯和突出礦井中抽排利用,這部分資源量約占煤層氣總量的48%。二是地面鉆井直接開采,單機技術含量高,抽放量大,鉆機越多成本越低,易形成規模化商業開采模式。
從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起,國家利用節能投資資金,共建設了56項煤層氣利用項自,將抽放的煤層氣用于居民燃氣、生產碳黑和甲醛等化工原料。
近年來,國家又專向撥款用于煤礦安全改善項目,其中大部分用于改善煤層氣抽放系統,煤層氣抽放量得以迅速增加,2003年達到15.12億立方米。
盡管如此,從煤礦中直接抽放煤層氣這種方式受技術與成本局限,其利用量并不大,僅為6億立方米,與每年煤礦開采排放的100億立方米煤層氣量相比,杯水車薪。
而從地面鉆井直接開采煤層氣的方式目前已突破了諸多高端技術難題,成為最具開發潛力的生力軍。潘河項目正式對外售氣是地面鉆井開發煤層氣邁出的一小步,但是這種開發利用方式卻表明我國煤層氣開發的產業化進程又邁出了一大步。
從觀望到行動
對外合作是地面鉆井攻克資金與技術難關的必要手段。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地面煤層氣開發采用的模式與海洋石油開采模式一致,即簽訂國際通用的產品分成合同(psc):中方劃分區塊,收取簽字費用,外方承擔投資風險勘探,雙方成立聯管會,前期投入計入聯合賬本。
按照協議,一旦地下無氣,外方風險自擔;若發現有氣,由外方負責開發銷售,收回成本后雙方按比例分成。
隨著這一進程的逐漸推進,我國惟一被授權參與對外經營煤層氣開發利用的企業——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組建。
“公司組建之初,目的只是承擔煤層氣地面開采對外合作的管理職能,并不需要自己建井開發。但形勢所迫,只好自己動手。”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秦儉說。
“形勢”指的是外方簽訂的大多只是意向性合約,。并沒有真正投入專業設施與技術人員。“老外也很精明,看到我們國內幾個企業自己鉆的井都不出氣,他們不敢貿然投入。另外,中國的煤層結構復雜,不像美國、澳大利亞的煤層裂隙發育,易鉆探開采。即使用他們的設備與技術鉆井,有時候也不靈。”秦儉說,一不能一直等著別人,所以我們開始引進技術,自己在生產礦井和原始煤田進行煤層氣勘探開發試驗。”
“現在開發出來的煤層氣是壓縮狀態,下一階段配套管網建成后,將直接抽放常態氣體。這種氣體與井下抽放出的含其他混合氣體的煤層氣(這種煤層氣俗稱瓦斯)不同,純度極高,用于天然氣管道輸送,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上規模指日可待
“當前地面煤層氣資源的開發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聯煤層氣公司總經理孫茂遠介紹: “資金、技術以及下游市場已經不成問題。出于資源保護的考慮,今后放開合作的區塊計劃集中在云南、貴州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邊緣地區。只要開始售氣,嘗到商業運作的甜頭,大規模上馬指日可待。”
在潘河項目一期工程現場,記者見到了中華煤氣國際有限公司(香港)高級副總裁何聯彪。他是專程來訂購第一批壓縮煤層氣的下游中介商。
“坦率地講,煤層氣利用市場還沒有形成,但今后發展清潔能源是大趨勢,一定有銷路,所以我們想先訂下來。”何聯彪說。
據了解,世界上最常見的煤層氣使用方式是發電和注入管道。在美國,由于電力價格相對較低,而天然氣價格較高,因此注入天然氣管道是最普遍、也是盈利最高的使用方法。
在我國,由于天然氣工業規模很小,在全國范圍內缺乏輸氣管道設施,因此,在建設煤層氣項目的同時,必須考慮投資建設輸氣管道系統,這就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是煤層氣項目產業化的一大主要障礙。同時,民用輸送方面,在大多數礦區城市沒有形成燃氣市場價格機制,建設煤層氣利用工程投資效益較差,因此,煤礦企業不愿投資。
業內專家指出,面對這種情況,國家應該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煤層氣利用項目,同時投資建設區域性煤層氣輸配管網工程,對并網煤層氣電廠按發電量優價收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今,我國正在建設的西氣東輸工程為西部煤層氣開發帶來機遇,從西氣東輸主管道引出的天然氣支線管道及由此新建的城市天然氣管網,將為煤層氣的市場利用提供設備保障。
同時,越來越多的煤炭企業也投入到煤層氣產業開發的隊伍中。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近期與淮南礦業集團簽訂協議,合作引進外資,同時投入鉆井勘探與井下抽排;晉城煤業集團也正在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建設120兆瓦世界最大的煤層氣發電廠,煤層氣商業開發前景可期。
中國煤炭報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