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繁榮將持續至2020年。”在4月1日召開的2006國際機械工程教育大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徐匡迪作出了上述預言。在近30分鐘的演講中,徐匡迪以嫻熟而流利的英語向在場的約300位中外嘉賓描繪了2020年制造業的美好圖景,提出了2020年的工程師所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以及高等學校應該如何培養符合未來要求的合格工程師。
2006國際機械工程教育大會是經國務院批準,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聯合主辦的,是一次以中美兩國為主、全球性的高校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系主任聯席會議。會議的主題為“機械工程教育與全球化工業”。
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在一國的經濟增長、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徐匡迪從制造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提供工業稅收和解決勞動力就業三個方面列舉有關數據來闡述制造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6%,而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其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占到了20%左右:在中國,約有90%的工業稅收來自制造業;大約90~/6的工業勞動力從事制造業。
徐匡迪認為,迄今為止,制造業仍然充滿活力。他援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的數據說.到2020年,中國制造業的產出仍將保持在占國內生產總值36%2右的水平。
包括制造業的全球化在內的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及機遇。徐匡迪說,由創新驅動的、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對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至關重要。因此,中國將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其投入額將從目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提高到2020年的2.5%。制造業應重視6項關鍵技術
2020年的制造業將是怎樣的制造業?徐匡迪列舉6項關鍵技術.對2020年的制造科學與技術進行了展望。
和諧制造。今天全世界每年產生250萬億噸廢物。將來,世界人口將翻一番,達到100億,同時產生的廢物將達到1000萬億噸。此外,據預測到2025年,48個國家的28億人口將面臨潔凈水短缺問題。再如,中國的GDP約為世界的4%,但是我們卻消耗了約為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煤炭、31%的鋼和40%的水泥。
在美國,工業部門每年消耗1200億美元的能源,約占能源消耗的38%,而制造業在工業部門中屬于能源密集消耗型工業。
總之,制造業應該做到與人、社會、資源、環境、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因此,為提高環境的可持續性.無廢物加工技術,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和再制造技術便成為和諧或環境友好制造的核心技術。例如,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勞動生產率和減少廢物、降低成本、節約能源和資源等將成為2020年的主要技術。中國將建立起一種嶄新的、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為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撐。例如,作為循環經濟鏈的綠色流程制造技術已經在中國的一些鋼鐵廠得到采用。
精密制造。每年全世界約有1億噸金屬材料在機械加工的過程中被切削掉,價值2500億美元。因此,精密和超精密制造技術將成為未來的一項主要技術。此外,凈成形制造工藝將成為另一項應用于鑄造、焊接和鍛造的關鍵技術。
智能制造。基于科學基礎上的智能設計和制造系統將生產出高質量、低成本和能保護一切有價值資源的產品。具有智能控制系統的制造能夠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并且能夠100%地保證產品質量。
數字制造。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制造技術水平是振興制造業的重要途徑,而模擬仿真技術是數字制造技術的核心。航空工業和汽車制造業已廣泛應用模擬仿真及數字制造技術,創造出了更好、更快、更可靠、更經濟的產品。
微或納米制造。以分子量級來創造或制造結構和物質的納米工程將繼續成為未來工程師關注的焦點,比如微或納米機電系統(MEMS和NEMS)及超快、超密電子和光學線路等。
生物制造。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但是更具戲劇性的突破可能還會在將來發生。例如,組織工程和再生醫藥將使我們身體的受損組織得到替換而無需大型外科手術。納米級機器人可能被用來清潔阻塞的動脈、殺死癌細胞等。2020年的工程師與機械工程教育
徐匡迪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和2020年一系列工程技術——有些技術已知而有些技術尚屬未知的巨大挑戰.2020年的工程師應該具備以下能力:一是創新能力,二是堅實的科學基礎,三是很強的分析和獨立研究能力,四是工程經驗,五是交際與協作能力,六是交叉學科的領導能力等。
在中國,大量有志于獻身祖國制造業的青年學生偏向于選擇工程學以及機械工程學作為本科或研究生學習專業。徐匡迪介紹說: “目前中國的高等學校有超過400萬的本科生和30萬研究生正在工程學科領域學習。”
機械工程的高等教育更要全面加強自然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及工程科學的學習。此外。工程實踐和論文訓練也應受到重視。有潛質的青年學生甚至在本科階段就應鼓勵參加叫做“學生獨立研究計劃”的項目,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大學不僅在培養年輕工程師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工程的基礎研究及技術創新至關重要。中國的大學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