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立的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發布一批宏觀經濟預測
“2005年我國一系列的宏觀經濟指數都呈上升趨勢.而綜合警情指數也在綠燈正常區間內。這表明在經歷了2004年的下降期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一輪景氣周期的上升期。”這是今天上午,新成立的中科院預測科學中心主任汪壽陽研究員發布的一系列宏觀經濟預測報告中的內容。這些報告涉及進出口貿易、國際原油價格、物價、經濟景氣、中國經濟的崛起對中國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經濟的影響、區域能源需求、能源價格波動對經濟影響等方面。
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今天正式宣布成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到會并表示祝賀。該研究中心是一個非法人研究單位,其宗旨是以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預測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為中央和政府進行重大決策提供科學的政策建議和依據。同時在解決這些實際的重要預測問題中發展出新的預測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做出原創性的重要成果,推動和發展預測科學。
此次發表的7個預測研究報告是該研究中心在試運行一年中新近完成的。“2006年中國宏觀經濟景氣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使用多種預測模型從不同角度對2006年經濟景氣進行定量預測,各種指標均表明.2006年經濟增速在上半年略微放緩之后,到下半年將有所上升。經濟已經處于拐點后上揚態勢,全年經濟運行處于上升階段。
“中國經濟崛起對中國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經濟影響的預測”報告中指出,雖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但未來20年經濟還將保持快速的增長;中國經濟增長不會對本國的糧食和食物安全帶來威脅,但中國農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國家在農業科技不斷創新的基礎上,積極穩步地調整本國的農業生產結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不會對世界食物安全帶來威脅,相反它將提高世界的糧食和食物的總供給量;中國經濟的崛起對其他國家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大部分國家也將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
“2006年中國進出口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預計2006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約1695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0.5%;全年貿易差額大約1038億美元。同時由于貿易摩擦將可能進一步加劇和增多,我國出12的增長速度將減緩,但外貿出口仍將繼續保持快速穩定增長勢頭。進口增長速度將明顯上升,但變數較大。
“2006年中國物價走勢分析與預測”報告指出,2006年我國消費類物價將溫和增長,生產類物價穩步回升,但都處于正常范圍,不會出現大的通脹和緊縮,下半年整體高于上半年.今年為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