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是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持久動力,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是解決我國資源與環境瓶頸,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惟一途徑,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是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各行業協會的重要任務。”2月11日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席團第九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徐匡迪作了《大力推進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貢獻》的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 “十一五”開局之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極其繁重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體人民特別是工業、企業界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全力貢獻才能完成,工業、企業界的自主創新要特別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對于前沿高端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用市場是換不來的,用金錢也是買不到的
徐匡迪說.經過2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也創下了新高。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已到了關鍵的轉型期-:經濟增長要逐步從以資本投入拉動為主,轉向以技術創新推動為主;從依靠廉價要素成本為主,轉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主:從以市場換技術為主,轉向以自主創新為主。歷史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00—3000美元時。是國家經濟社會的重要轉型期,同時也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一個國家的經濟要么成功實現轉型,要么陷入停滯不前。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的日益擴大.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出現了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情況,造成了不斷重復引進和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對外貿易的持續擴大,使知識產權矛盾越來越突出:,多數產品的品牌、關鍵技術和銷售渠道都掌握在跨國公司手里,對我國進一步使用和引進國外技術造成了很大困難。我國目前工業和服務業的很多產業部門申,低附加值產業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產業如信息產業,由于核心技術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導致大部分產品和服務的高額利潤被外國公司攫取。我國的產業多處在國際分工的低端位置上.導致國外對我國進口產品的反傾銷糾紛日益增長。
徐匡迪認為,為了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們應在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把立足點逐步轉移到開放性自主創新上來。
他說,自主創新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持久動力,自主創新是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根本大計。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對于前沿高端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用市場是換不來的,用金錢也是買不到的.只有通過我們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大力開展自主創新才能得到。”
要解決資源與環境瓶頸問題。就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中國特色經濟的內涵,就是人口多.資源稟賦差。測算結果表明,2000~2020年的20年間,我國主要礦產資源累計缺口:鐵礦石為36億“42億噸(成品礦,)-氧化鋁為1.5億“1.8億噸,均相當于我國目前的儲量;金屬銅累計缺口為.6(]00萬噸,超過我國目前儲量的3倍。除此之外,我國礦產資源富礦少,分布不均,開采難,而且多元共生,提取難度大。目前,銅鋁鉛鋅已經開始顯現下降趨勢。巨大的資源缺口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已經對國家經濟安全構成潛在威脅。與此同時,我國的能源利用水平和資源利用率卻很低,從另一方面加劇了能源、資源的匱乏和緊缺狀況。
徐匡迪說,要解決這一瓶頸問題,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首先,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徐匡迪認為,在我國目前的資源、環境條件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循環經濟不僅能夠較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的再利用率、再循環利用率,而且能在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的同時,大大增加生態效應和社會效應,解決好經濟系統與環境和諧的內在矛盾,對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一批大型鋼鐵企業正在努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綠色鋼材生命周期體系,涉及鋼材生命周期的全過程。但是,從總體來看,我國在減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環方面還缺少足夠的研究和具體實踐,循環經濟體系還遠遠沒有建立健全。這既說明我們任重道遠,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存在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其次,要轉變工業經濟的評價標準。徐匡迪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必須從觀念上來一個徹底轉變。長期以來,對工業經濟的評價就是看規模效益,看對GDP貢獻度的大小。現在評價工業經濟,不僅要看規模效益和對GDP的貢獻,還要擴展到是否符合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
第三.工業產品的競爭,將從單純的價廉物美提升到包括再利用、再循環而不造成污染等多項指標的競爭。要把循環經濟的理念用于工業產品的生產,做到物質資源在其開發、利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貫穿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以適應未來工業產品競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盡快確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促進企業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徐匡迪指出,近年來,我國大力發揮市場對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在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中,企業投入所占比重已超過60%。但是,當前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在總體上依然薄弱,必須盡快確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促進企業大力開展自主創新。
他說,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并不排斥而應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目前我國的“產學研”相結合,多數存在短期化、臨時性的特點,沒有建立一種長期穩定和制度化的利益共同體。究其原因,無論是大學、科研院所還是企業.在加強產學研合作方面都存在動力不足的問題。不少企業長期以來滿足于市場換技術,追求眼前效益和快速回報,對自主創新缺乏緊迫感;高校和科研院所則偏重于研究工作的學術價值,以論文“論英雄”,缺乏一種使廣大科研人員與生產第一線緊密聯系起來的機制.致使科技、教育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他認為,現在中央的精神明確了,下一步應通過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制 度,發展科技中介機構,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企業與研究院所之間應聯合建立技術研究中心,或企業直接通過產權轉移,收購已有的應用技術研發機構,提高技術應用的效率。研發機構也要轉變思路,將研究成果是否能夠轉化成為生產力作為衡量研發人員績效的重要方面,并且從技術研發方向上進行引導;改變管理機制,將成果轉化與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掛起鉤來;要認識到研發機構的作用不但在于進行技術創新,而且要通過與企業的共同努力,切實提高技術的應用水平和層次,使技術創新成果能夠切實服務于產業發展。
徐匡迪指出,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各行業協會要把推動企業自主創新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著重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_是要設立行業準入標準,提高行業技術水準;二是要提出和不斷修正限制進口目錄,防止低水平重復引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三是要研究和反映各種不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機制和體制性障礙,為大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