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亮招助推能源結構多元化
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市環保節能高層論壇上.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表示,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借助科技來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能源結構的多元化。”
記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在借助科技手段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方面,將重點加強以下幾項工作:一是開展工業節能,攻克主要能耗領域的節能關鍵技術;二是開發煤的綜合利用、液化多聯產技術;三是研究復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增加油氣資源供給:四是研究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技術;五是開發超大機組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技術。
據悉,在科技部支持下,我國已經成功開發出純電動汽車、燃料電力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車用100千瓦燃料發動機研發的國家之一。混合動力汽車燃油節約率在30%以上,現已投入運行,并初步具備了產業化的條件,燃料電動汽車的運行考核主要指標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國內建筑行業也開展了降低建筑物能耗的綜合關鍵技術研究,并在太陽能開發和建筑一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據介紹,超低能耗示范樓基本實現冬季“零能耗”采暖,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能耗也僅是北京市同類公共建筑能耗的30%;地源熱泵與采暖空調個體研究示范系統采用地熱技術取代鍋爐加熱的傳統方式,為建筑提供空調、采暖和熱水,對于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和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地源熱泵機組的產業化已初步實現,年產值超過了5000萬元。
據馬頌德介紹,在經營水煤漿汽化和干煤粉氣化方面,我國已開始進行產業化。例如,我國已經完成了每天30多噸的干煤粉壓氣汽化裝置建設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煤炭天津液化技術中心,還建成了750噸中級裝置和每天6噸的煤田裝置。此外,科技部還要大力發展煤田清潔高效安全開發的利用技術,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馬頌德表示,我國已經完成600千瓦和75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的研制,完成了兆瓦機的總體設計和零部件研制工作。此外,生物質能開發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每年5萬噸生物質能的生產能力,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進了能源結構的多元化。
“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將重點組織一批重大、重點項目,努力推進能源開發利用的多樣化,增加能源供應,突破能源開發和高效利用的技術瓶頸。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本網站站長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