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日前約請有關權威人士,對“十一五”期間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面對的形勢進行了點評。
經濟增長潛力巨大 社會公平問題凸現
(數據)按較低標準算:農村貧困人口 2600多萬;城市低保對象近2000萬。
(機遇與挑戰)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全社會消費規模日益擴大,為經濟增長創造巨大需求潛力;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總體上較低,仍處于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階段。
(權威人士點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小康水平一定要有清醒認識。“十一五”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通過體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調整,讓越來越多的人切實感受到發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要通過多種途徑幫助低收入群體,特別是最困難的那部分人群。現階段促進公平分享發展成果,既要考慮“結果公平”,重點還是要放在“機會公平”。“就業是最好的扶貧”,必須千方百計地擴大就業崗位。
產業結構逐步升級 資源環境約束加劇
(數據)能源消費總量:2000年13億噸標準煤;2004年近20億口屯。
(機遇與挑戰)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工業化進入新階段,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性矛盾引發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加劇。
(權威人士點評)劉世錦:大家都認為我國生產并出口某些高耗能產品不合理,但仔細觀察,電價太低,地價太低,治理污染的費用變成了企業利潤,加上出口退稅,怎么能不生產和出口?創建節約型社會,建立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是當務之急。關鍵是讓價格起作用。今年起,我國將實施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這是促進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政策導向。
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城鄉差距仍在拉大
(數據)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00年2.8:1,2004年3.2:1。
(機遇與挑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城鎮化進程加快;但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務差距更為突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還很尖銳。
(權威人士點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城市發展再快,樓房建得再漂亮,如果農村凋敝、農業衰弱、農民富不起來,經濟也難以長久繁榮,反而會拖國家現代化的后腿。要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真正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就要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這不單純是多拿出幾個錢的事,更重要的是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考慮,從思想認識到工作部署要有一個大的轉變。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