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箭在弦上須政策助力
當前,為了應對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在重新審視自己的能源戰略和政策,把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作為解決能源和環境安全的重要措施和途徑。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并將其作為解決能源和環境壓力的重要舉措之一。據悉,今年幾個新的法律如《循環經濟法》、《節能法》等也正在討論醞釀或者修訂之中。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化論壇”上說,《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目前已經國家能源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修改完善后將報國務院審批。規劃提出的今后15年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總目標之一就是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產業化現狀
成績雖不小.差距亦不小
據徐錠明介紹,我國水電勘測、設計、施工及設備制造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體系;沼氣技術也已十分成熟,產業服務體系也已比較完善;我國的風電是目前技術最為成熟、最具商業化前景的新能源發電技術。到2005年,全國已建成風電場60多個,總裝機容量達126萬千瓦。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推行了風電特許權項目建設,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投資風電建設的積極性,促進了風電建設的規模化發展。盡管如此,目前國內風電設備制造能力還很弱,實現風電設備自主研發和創新的任務十分艱巨。
我國的光伏產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光伏電池生產所需的硅材料主要依靠進口,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形成重大制約。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我國處于世界前列,使用量和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從技術水平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與建筑進行較好結合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
徐錠明指出,除水電、沼氣、太陽能熱水器外,我國其他可再生能源發展較緩慢,產業基礎較為薄弱,應用規模較小,還未形成支撐可再生能源技術大規模發展的人才培養、研究開發、設備制造和技術服務體系,突出表現為人才缺乏。全國還沒有專門從事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技術研究的專業機構,設備制造水平和能力很弱。加快人才培養,建立產業服務體系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保障可再生能源f建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童家如是說:
配套政策支持應成為催
生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的搖籃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毛如柏也在此論壇上說,科技創新是解決可再生能源高成本的最關鍵因素,而配套政策的支持應成為催生各種新技術的搖籃,為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營造一個良好環境。盡管我國有著很大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但幾大關鍵技術領域卻嚴重依賴國外。關鍵技術的突破必須依靠自主創新,這是我國真正成為可再生能源強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基礎。
徐錠明說,《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總目標中就有一條是“積極進行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主要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基本實現可再生能源設備國內制造為主的裝備能力。初步建立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一定的研發能力和技術集成能力。2010年后,進一步提高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力爭到2020年,形成自有知識產權為主的可再生能源裝備能力。
為了保障規劃目標的實現,他認為,一是應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和市場推動相結合的方式,建立持續穩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特別是對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規定強制性市場份額目標,引導主要能源企業積極投資可再生能源產業。二是制定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電網企業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所發生的費用,高于按照常規能源發電平均上網電價計算所發生費用之間的差額并在全國銷售電價中分攤。三是國家將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產業體系建設、解決無電地區用電問題和支持新技術示范項目建設等。這筆專項資金還將用于支持技術進步、人才培養、產業體系建設和新技術示范項目建設。同時,還要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給予稅收優惠,支持可再生能源產業盡快發展。四是根據需要整合現有可再生能源技術資源,完善技術和產業服務體系,加快人才培養,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服務水平。將研究設立綜合^生的可再生能源研究開發機構,負責研究可再生能源法規政策、發展戰略及規劃,組織重大技術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工作,組織協調產業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更好地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建設。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主任孫佑海說,目前,《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規規章和技術規范,包括《可再生能源發展中長期規劃》、《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管理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可再生能源產業指導目錄》、《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10部文件已經頒布,占需制定配套文件總數的83%,但有關財政貼息和稅收優惠等法規尚沒有制定出來。此外,已經制定出來的若干實施細則,是否真正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還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企業如是說:政策到位是產業化的重要一環
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的代表說,國家政策大環境是實現風電產業化的重要條件,而國內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制造能力是實現風電產業化的基礎,風電場規模化建設則是推進風電產業化形成的關鍵。他從風電投資企業角度提出如下建議:一是風電電價落實到位,切實起到激勵作用;二是降低風電設備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建立風電發展基金或政府補貼;四是實行配額制或建立全國性風電交易市場。
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代表說,我國應盡}夾出臺切實可行的鼓勵政策和機制,確定新能源合理的上網電價,大力發展國內的光伏并網發電領域,另外,要從根本上解決硅材料瓶頸問題,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力度,擺脫我國光伏產業以加工為主的生產方式,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進行關鍵技術和外圍產品的研發。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十分巨大,但2004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量約為1.4億噸標準煤,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設想,到2010和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占屆時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分別達到10%和15%。為此,必須要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產業化進程,盡}央形成較大的可再生能源產業規模。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