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電行業整體虧損供暖改革
熱電企業的苦衷
據北京熱力集團總經理李大維介紹,今年北京五大熱電廠和熱力集團所屬3個供熱廠將不得不滿負荷運行。讓熱力集團更感焦慮的是,原本是為應付突發事故等緊急狀況而準備的尖峰熱源今年也要開始日常運作。李大維擔心,萬一遇到長期持續的低溫天氣或者設備突然發生故障,北京將沒有任何后備熱源來應急。
此外,讓李大維最擔心的是熱電企業虧損嚴重。“供熱成本大幅提高。”李大維十分無奈,每年新增800萬平方米個人面積,但上游燃料,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紛紛漲價,暖氣價格卻是政府嚴格管制,近年來幾乎沒漲,政府的財政補貼也沒有增加。據了解,許多供熱企業如北京熱力集團一樣對此叫苦不迭。
據北京高井熱電廠有關人士介紹,該廠自2003年起承擔著北京西部部分地區的供暖任務,當初熱價定為16元/吉焦。2004年年底,單位供熱成本已攀升至34.11元/吉焦,但供熱價格始終保持在16元/吉焦。高井廠預計其2005年供熱收入大約為3840萬元(不舍稅),而供熱成本卻將達到8515萬元。糾紛背后的體制問題
無疑,剛剛出臺的《意見》對熱電企業有利,但僅是針對居民供暖體制的改革也實施得很艱難。
供暖企業在這場體制改革中備受指責,被稱為“腳踏兩只船”。一只腳踏的是“計劃經濟的堡壘”,享受著壟斷經營的優勢,另一只腳踏的是“市場經濟的快艇”。供暖企業一邊受“計劃”的保護,另一邊卻要收費或者在成本核算上享受市場的好處。煤價漲了,供暖企業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成本要增加,要求作為消費者的采暖用戶支付這些追加的成本。
有關專家指出,這些指責和糾紛背后隱藏的是我國現行集中供暖體制沒有跟上供熱市場化的步伐。過去是福利供熱,而現在供熱公司開始市場化經營。不再享受福利供暖,需要自己承擔取暖費用的居民,當然更加關注計量方式和供熱服務質量。而目前這兩方面,尤其是按面積收費的計量方式顯然不能讓用戶滿意。這樣一來,糾紛就容易出現了。供暖體制改革艱難前行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進供熱計量方式,讓居民能夠多用多交,少用少交,合理付費。目前,單管串聯式系統把用熱戶捆成一個集體,單個取暖戶作為消費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但已經成形的硬件系統,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內改變。因此,供暖體制改革必須穩步推進,先推行“分戶計量”,并完善價格體系等配套制度,才能減小供暖體制改革的難度。
據北京市市政管委有關人士表示,目前正在起草《北京市熱費制度改革方案》,在《方案》中將參照房改住房標準和現行熱價,統籌考慮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的利益,尤其是企業和職工的承受能力,確定采暖費補貼標準對職工實行補貼;同時;還要切實做好低收入群體的冬季供暖保障工作和供熱法規完善工作,以使方案切實可行。
有關專家指出,供熱體制改革首先必須完善供熱價格機制。雖然《意見》已經出臺,但真正完善供熱價格機制,還必須做出進一步調整才能適應整個供熱體制改革的步伐。此外,“熱”的市場化與落后的供熱系統之間的矛盾也是阻礙供熱體制改革推進的因素。目前的單管串聯式系統使單個取暖戶的消費者利益得不到保障,顯然與“熱”的市場化步調不一致。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