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臺秸稈混燃發電機組喜中有憂
[HTML]我國首臺秸稈混燃發電機組,2005 年12月16日在華電國際十里泉發電廠 投運以來,平穩運行。若按年運行7236 小時計算,機組每年可燃用10.5萬噸秸 稈,相當于7.56萬噸標準煤。 據經濟日報報道,3個多月的運轉, 從十里泉發電廠秸稈收集來看,4個收 購點運行隋況較好,周邊農民儲存、零售 秸稈的積極}生較高,秸稈打包、分散儲存 和計劃運輸等工作安排有序,基本可以 滿足電廠燃用秸稈的需要。但是秸稈的 收購價格正逐漸走高,已由原來每噸 100元飆升到400元,加之秸稈收購、儲
存、粉碎和輸送所需的關鍵設備依靠進 口,導致秸稈混燒發電成本增加約1倍, 市場競爭力明顯下降。 秸稈混燒發電技術是國際上比較先進的發電技術之一。在對常規燃煤鍋爐摻燒秸稈的可行性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華電國際引進了丹麥BWE公司的技術設備,對十里泉發電廠t臺14萬千瓦機組的鍋爐燃燒器進行了秸稈混燒技術改造。這項技術改造總投資8000多萬元,增加了1套秸稈收購、儲存、粉碎和輸送設備,兩臺從丹麥進口的輸入熱負荷為3萬千瓦的秸稈專用燃燒器,并對供風系統及相關控制系統進行了優化。鍋爐改造后原有系統和參數不變,既可實現估稈與煤粉混燒,也可單獨燒煤。
這個技術改造項目在全國尚屬首家,同時也是目前容量最大、單位造價最低的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專家認為,這個項目的成功運營,使我國實現了秸稈混燒發電項目從理論到實踐的突破,為秸稈摻燒發電改造技術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多方面的示范效應。項目年可利用秸稈價值3000多萬元。按照華電國際收購價測算,如果全國可利用秸稈被全部收購,每年可為農民增收780億元。另外,煤粉秸稈混燃技術的成功應用,也為我國大批面臨關停的小火電機組提供了改造發展的新機遇。
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快制定鼓勵與支持生物質能發電的產業政策,研究相關電價扶持和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全額收購上網電量辦法等,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并盡快形成規模,加快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壽展。[/HTML]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本網站站長聯系。